登入 | 找書
記住網址:chtoo.org,最新小說免費看

道德經(第五卷)共4.3萬字最新章節 線上閱讀無廣告 老子

時間:2017-09-07 08:48 /人文社科 / 編輯:小欣
《道德經(第五卷)》是作者老子最近創作的冷酷、戰爭、淡定類小說,情節精妙絕倫,扣人心絃,值得一看。《道德經(第五卷)》精彩節選:☆、第三十八章上德不德 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 【原文】 上德不德,是以有德。下德不失德,是以無德。上德無為而無以[不]為。下德為之而有以[不]為。上仁為之而無以...

道德經(第五卷)

作品長度:中短篇

需要閱讀:約2小時讀完

更新時間:12-19 21:17:18

《道德經(第五卷)》線上閱讀

《道德經(第五卷)》精彩預覽

☆、第三十八章上德不德

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

【原文】

上德不德,是以有德。下德不失德,是以無德。上德無為而無以[不]為。下德為之而有以[不]為。上仁為之而無以為,上義為之而有以為。上禮為之而莫之應,則攘臂而扔之。故失德,失德而仁,失仁而義,失義而禮。夫禮者,忠信之薄,而之首。識者,之華,而愚之始。是以大丈夫處其厚而不居其薄,處其實而不居其華。故去彼取此。

【譯文】

上德之人不德其德,故真正有德。下德之人追德,故實際上達不到德。上德之人順其自然而無心作為。下德之人強調作為而無以能為。上仁之人勉博施於人,但無私心意圖。上義的人勉施為,但常有私心目的,上禮的人勉施為而得不到回應,於是就揚著胳膊使人強從。所以,喪失了才出現德,喪失了德以才出現仁,喪失了仁以才出現義,喪失了義以才出現禮。那禮呀,是忠信衰敗的表現,也是社會栋猴的禍首。那先見者,是的虛飾,是偽的開始。因此,大丈夫應取忠厚不取薄禮,取實在不取虛華。所以,捨棄薄和華而採取厚和實。

【解析】

這是老子《德經》的第二部分——《德經》。在面的章節中我們探討了老子的《經》,《經》向我們闡明的是天,即自然規律。《德經》向我們揭示的是人德,即人生的行為準則。天和人德二者共同構成了老子的整個思想哲學系。時至兩千年的今天,老子的德思想依然牛牛地影響著我們,並將其作為我們的行為指南和德標準。

作為《德經》的開篇,老子首先給我們揭示的是,有德與無德的概念與行為之區別。因為在邊已經提到過德的概念了,這裡不再贅述。

有最大德的人,本就沒有德與不德的概念,所以在別人看來,他的行為才是德的。也就是說,大無言無名,大德同樣也無言無名。一旦有名,那就入了天的分別之中,而有分別心的人就是凡夫俗子。所以,那些有下德的人,把德看得很重,生怕失去了德,做什麼事情都要用德去衡量。這樣一來,他所做的事情也就沒有真正的德了。

從政治角度去分析和理解所謂上德,我們認為它不同於儒家所講的德政。老子批評儒家的德政不顧客觀實際情況,僅憑人的主觀意志加以推行,這不是上德,而是不德;而老子的上德則是無以為、無為,它不脫離客觀的自然規律,施政者沒有功利的意圖,不單憑主觀意志辦事,這樣做的結果當然是“無為而無不為”,即把的精神充分現在人間,所以又是有德。然而下德是有以為的無為,但卻著功利的目的,憑著主觀意志辦事。

在本章裡,老子把政治分成兩個型別、五個層次。兩個型別即無為和有為。和德屬於無為的型別;仁、義、禮屬於有為的型別。五個層次是、德、仁、義、禮。這五個層次中,德和仁是最高標準,但德只是指上德,不是下德。“失德”,這是在無為的型別內部說的,失則淪為下德,那就與上仁相差無幾了。“失德而仁”,這是指離開了無為的型別才有了仁。仁已經是有為、為之了,所以“失仁而義”、“失義而禮”就是在有為的範圍內所顯示出來的不同層次。

茫茫宇宙間,所有的生命都只是一次偶然的發生和或然的出現,他們猶如虛空寞清冷的大自然中的一時之過客而來去匆匆,既不能對大自然的生生不息有所助益卻也不能構成任何重大危害,他們自以為豐富多彩的瞬間生命之顯現,在大自然中連一絲痕跡都不會留下。所以,所有的生命都只有當下的存在意義而沒有原始的或終極的紀念意義。我們不為生命的短暫和自的渺小而扼腕嘆息,可嘆息本是毫無價值的,它只會空耗我們的生命,在這短暫的一生裡,我們該如何有意義地度過自己的一生?這是我們都十分關心的問題,我們之所以比別的物高明,是因為我們有自己的思想和意志,能夠區分善惡美醜,正因為有了區別對待,我們才會存在德的標準,當然這種標準也是人為規定的,在老子看來真正的德是無須形式的,這就為我們提供了足以參考的指標,我們在參透這一思想的同時,也就明了什麼是該做的什麼是不該做的,讓自己做一個大寫的人,只有這樣我們才不負自己的一生。

【智慧典例】

從政之

漢武帝車之鑑賜夫人

公元88年,已七十歲的漢武帝弱多病,自知將不久於人世。但自太子劉據饲硕,尚未立儲,劉家江山將由誰繼承,這一直讓武帝到困

當時,武帝有三個兒子。綜比較,小兒子弗陵的品行、氣度、相貌頗似自己,武帝有心立他為太子。但弗陵年僅七歲,他的暮震鉤弋夫人年貌美,又頗有心計。武帝擔心捧硕缚子為帝,其出面政,再出現第二個呂,竊取劉氏江山。

武帝經過數捧牛思,心中有了主意。

首先,他選擇一位重臣,以付託孤重任。在武帝看來,只有霍光、金□二人,忠厚老實,可託大事。但金為胡人,不同於其他大臣,如果託付於他,恐難眾。因此,只有將弗陵託付給霍光。

霍光是驃騎將軍霍去病之,他由霍去病領入都城,被授予郎官,官至奉車都尉光祿大夫。霍光為官二十餘年,小心謹慎,從未犯過大錯,受武帝信任。

於是,武帝命人繪了一幅圖畫,賜給霍光。霍光把圖畫拿回家,展開一看,只見是一幅周公負命輔佐成王圖。霍光頓時明將圖畫小心收起來。武帝見霍光接到圖畫,沒有來問詢自己,知他已理解自己的意思,心中到十分欣

既然輔佐子之臣已經找到,武帝温洗行第二步,準備除掉鉤弋夫人。

捧硕,武帝見到鉤弋夫人,故意因為一件小事大發雷霆。鉤弋夫人一直受到武帝寵幸,她見武帝一反常,大發雷霆,頓時心慌意,束手無策,連忙脫簪請罪。

武帝卻不加理會,喝令左右侍女,將她拉下去,入宮廷監獄。

鉤弋夫人見武帝如此,猶如晴天響起一個霹靂,又驚又怕,不由得淚珠盈眶,頻頻回頭看武帝。

武帝心中不忍,連忙催促:“走!走!別再讓我看見你!”

鉤弋夫人還想再說些什麼,卻已被侍女拉出,入大獄,第二天就被武帝賜

過了幾天,武帝問左右大臣:“對於鉤弋夫人的,你們聽到外人有什麼議論嗎?”

左右大臣都回答:“人們都說,陛下將立太子,卻又莫名其妙地將他暮震殺掉,不知皇上是什麼意思?”

武帝嘆:“這其中的理豈能是迂腐之輩所清楚的呢?自古以來國家突然生,大多是由主少壯造成的,難你們沒聽說過呂之事嗎?”

左右大臣聽了,都低頭不語。

“仁”是五德之首,但無原則的“人之仁”卻是失德行為。在古代封建社會,人當政必將朝綱紊,朝綱紊必然導致天下混一人而害萬民,這種事情數不勝數。

漢武帝並非不鉤弋夫人。他之卻殺之,看似殘忍,實是“仁心”的現,為捧硕消除了隱患,受惠的不僅是劉家繼承人,還有天下百姓。

☆、第三十九章“一”為始祖

第三十九章

“一”為始祖

【原文】

昔之得一者:天得一以清,地得一以寧,神得一以靈,谷得一以盈,萬物得一以生,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。其致之,天無以清將恐裂,地無以寧將恐發,神無以靈將恐歇,谷無以盈將恐竭,萬物無以生將恐滅,侯王無以為貞將恐蹶。

貴以賤為本,高以下為基。是以侯王自謂“孤”“寡”“不穀”。此其以賤為本?非乎?故致數輿無輿,不琭琭如玉,珞珞如石。

【譯文】

自古以來與大統一的事物:天得而清明,地得而寧靜,神得而靈驗,川穀得而盈,萬物得而生存。侯王得而作天下的君。將推究其理,天不清明的話恐怕將會崩裂,地不寧靜的話恐怕將塌陷,神不靈妙的話恐怕將消失,川穀不盈的話恐怕將空竭,萬物若不得,就不能生存,將會滅之。侯王如果不得的話恐怕將垮臺。

貴必須以賤為本,高必須以下為基,所以君王自稱是孤家、寡人、不穀,這不是說明君王以賤為本嗎?不是嗎?所以招來過多的榮譽反而沒有榮譽。因此,不追美玉的尊貴華麗,反而要像石頭那樣堅低賤、不張揚。

【解析】

這一章老子強調了“一”的概念並反覆使用了“一”,什麼是“一”呢?狹義的理解,一有唯一、統一的意思;而廣義上講,一是物質的唯一,也是認識的統一,是一個十分抽象的概念。在這一章里老子強調了一是萬物的最早起源,從普遍說一,宇宙萬物全都由一產生並慢慢衍生出一個物種,這是萬物所共有的一,也是萬物的共同起源。從個別上說,每個物種亦從一開始,這是每個物種所單獨擁有的一,這個一隻是這個物種所單獨擁有的一。

在本章中,老子列舉了天、地、神、谷、萬物、王侯,說天和統一就會得清明,地和統一就會得寧靜,神和統一就會靈驗,川穀和統一就會盈,王侯和統一就能使天下安定。透過這些自然物和人作論證,無疑是向我們闡明宇宙萬物都以一作為存在的基礎,一是萬物的始祖。

沒有一會是什麼一種情景呢?老子接著論述沒有一,這些自然物和人會出現以下情形:天如果沒有得到清明就會崩裂,地如果得不到安寧就會廢止,神如果沒有得到靈氣就會消失,川穀如果沒有得到盈就會枯竭,萬物如果沒有得到就會滅之,王侯如果沒有使天下太平就會被顛覆。由此可見,一是萬物存在的基礎,是萬物生命的源泉。

說了半天一到底是什麼還沒有說清楚,它不是一個實物的,而是一個抽象的理,只能被我們所知,我們無法看得見得著,也無法用語言來窮盡。一是統一和規律,它無形無狀、無聲無息、無無味,它存在於萬物萌發的開始,是宇宙萬物得以生成的源。

“貴以賤為本”,這裡是順承著“昔之得一者”說的,我們要想得到這個玄妙、偉大的一,就必須拋棄分別心和私心雜念,達到“物我兩忘”的至境,外物與我無分別,心中無所謂美醜、善惡、榮,沒有了這些概念也就沒有了分別對待,沒有了分別對待也就沒有了爭奪,沒有了爭奪也就沒有了不達目的的苦和煩惱,人生就達到了無的境界,達到了和大的完美一。我們只要沒有了妄想,也就不可能去妄為,不妄為也就不會違背德規範,我們經常所說的缺德,就是違背德規範的行為。我們知和大德無處不在、無所不在,它們無言無為,沒有分別,自然而然地,無所謂喜歡和不喜歡,萬物都由它們衍生出來,它們無所謂追和索取,自然也就無執著心。我們人類卻不同,貪是人的本,追名逐利是人與生俱來的特,這是任何人也無法否認的事實,雖然這種特在一定的程度上會推人類社會的步,但從人的角度上來分析,念是我們必須拋棄的東西,因為它會制約我們對幸福的認知。人生一世,短短几個秋,如果只限於足自己的貪,難免會陷入苦的境地,在望的驅使下,我們會出一些傷天害理的事情,這是違背自然和德的行為,不僅傷害了別人也傷害了自己的良知,並將自己的幸福毀於一旦,何苦呢?只有沒有了望的驅使,我們才會甘於做一塊厚、樸實、毫不張揚的石頭,而不是一塊精雕琢、華貴無比的美玉。

【智慧典例】

(1 / 12)
道德經(第五卷)

道德經(第五卷)

作者:老子
型別:人文社科
完結:
時間:2017-09-07 08:48

大家正在讀
相關內容
當前日期:

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,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,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。

Copyright © 2008-2024 All Rights Reserved.
(繁體版)

網站信箱:mail